老虎的屁股摸不得,武松也是在酒醉的情况下才敢在老虎面前撒野;自从Web2.0这个词在中国流行,质疑的声音就从来没有停顿;Web2.0这场秀是资本运作的产物,泡沫冷却之后,那些曾经的拥趸亦然顽固坚持;如果“存在就是真理”,那么证明它压根不存在,是否算是抄底呢;作者也勇于承认,本文的确有标题党和冷饭热炒的嫌疑。 好玩的文本游戏在撰写行业有关的文章、文档过程中,总是很谨慎的使用“互联网”、“万维网”、“网络”这三个词语;就算每天强调,读者也经常不去区分Internet、Web、Network的具体意思;对于一个从业者,对基本概念的理解是非常重要的;互联网是连接形式,万维网是一种互联网应用,网络可以同时指代前面二者。 前日,在讨论《用什么视角做产品》的过程中,又涉及了关于“是否存在Web2.0”的问题。
“油画就是油画,不分什么印象派、抽象派、野兽派”,在不同的环境下,对这句话可以有不同的理解,也就是参照系转换。
比如当对创作技法进行区分时,必须有“水粉画就是水粉画,水墨画就是水墨画,板画就是板画,油画就是油画,不分什么印象派、抽象派、野兽派”,这完全正确。 比如当对风格流派进行区分时,“油画就是油画,不分什么印象派、抽象派、野兽派”这句话就是谬误的。简单的玩一个文本游戏,让流派成为定语,于是就有“油画就是油画,不分什么印象派油画、抽象派油画、野兽派油画。”
假如创作技法是1.0,那么使用该技法的风格流派就能够成为2.0么?油画是1.0,野兽派油画是“油画2.0”?那抽象派油画是油画的几点零?目前的状况是,当讨论创作技法时,有人认为某种新的风格颠覆了创作技法;于是有了奇怪的论调:Internet是绘画,Web1.0是一种创作技法,Web2.0是一种风格流派;那是不是当看到一棵发芽的树,大家应该惊呼“你瞧这棵树上长了好多小树呀”,囧~~ 压根不存在的Web1.0随便搜索一下“Web2.0的概念”,能发现很多有趣的文案。而有些介绍Web2.0的文章,干脆第一句话就错了,例如“互联网协会对Web2.0(互联网2.0)的定义”,哈,将万维网和互联网都搞混淆了;Web的行业标准是由W3C组织负责制订的,与维护TCP/IP协议的互联网协会没有半毛钱关系。 Web2.0的拥护者大谈了与Web1.0的差异,在于更关注用户互动,例如:
关于那些Web2.0的典型应用,诸如Blog、Wiki、网摘 、SNS)、即时信息(IM),只要略懂开发的人都明白,论坛、Blog、SNS的本质是邮件列表;Wiki、网摘的本质是讨论组;IM的本质是Email……反正那些所谓Web1.0的经典应用,加上一个外壳就能简单的变成2.0 关于那些Web2.0的典型技术,诸如Ajax、“DIV+CSS”、Push、Tag、Dig也都是人家Web1.0的东西呀。LiveScript那样的客户端脚本语言早就出现了,Ajax的核心思想DOM也早有了;CSS1.0规范在1996年就发布了,Push是网景浏览器在上世纪90年代末就推出并实践的应用;Tag的本质是按关键字检索;Dig挖掘是传统图书馆管理的理论之一。如果把这些统统剥离出去,那么Web2.0还有遮羞布么? 恍然大悟,Web1.0是所谓Web2.0扣在万维网上的一顶“莫须有”的帽子;而抛出这个概念的人,要么脑子秀逗了,要么就是在别有用心的进行商业炒作。 Web就是Web,没有1.0或者2.0万维网技术的创始人Berners-Lee在建立世界上第一个网站http://info.cern.ch/之时,就旨在通过互联网进行信息分享和用户交流。换句话说,可读写网络、发布、分享、引用、交流,这些都是Web最本质的特征。 别大谈特谈什么社会化网络与六度分隔原理,那是组织社会学的研究成果,与Web的本质无关。 所有运行在互联网上的,基于TCP/IP通讯协议和HTTP传输协议的网站,其本质都是Web(万维网),而没有什么狗屁1.0和2.0 几个商业奇才为了兜售他们的商品,将精心包装的Web2.0精心的安放在Shopping Mall的橱窗里,可又发现无法把Web的本质扔进垃圾堆,于是给了它一顶Web1.0的帽子作为陪衬,这就是Web2.0的本质。 悉闻以语义网、人工智能、3D化为噱头的Web3.0正在精心炮制当中,列为看官也应该知道:W3C组织自1992年创立就一直倡导Web的语义结构化;人工智能理论和实践自Turing那一代程序员就开始,几乎与计算机技术同时出现;3D化是一种视觉和感知形式而已,形势改变决定不了本质跃迁。 摸了摸Web2.0的屁股,很有弹性,摸到了坚强有力的尾骨,但是不能因为尾骨增生就说人类基因发生了突变。也正偷偷的窃笑,脑子里想象着:Web3.0的屁股摸起来感觉如何? |